师傅:黄泽治
广西桂林永福县退休老干部
徒弟:卢文静
广西桂林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四时相催迫 奋斗正当时
2022年初秋,我第一天来到龙溪村,落日余晖与稻田相映,山下几处人家,远处犬吠鸡鸣,联想起陶渊明的诗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当晚的日志上,我用这句话开启到村生活。没几天,第三季度党员大会上,我正式与村民见面,随后便投身到森林防火、撂荒地改造、走访入户各项工作中。跟着村干部跋山涉水,边学边干,很快走遍龙溪村。这个美丽的山村,在我脑海中有了立体印象。
去年底,我加入了当地特色产业麻竹文史资料的整理队伍。在跟着乡镇干部走访村里的老党员时,老人们回忆,曾经的龙溪村村容破败,无规模产业只能靠天吃饭……今昔对比,一位老文书感慨:“富足美丽的龙溪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全是我们一任又一任党员干部们的心血啊!”
的确,近些年,在一位位前辈努力下,龙溪村因地制宜用好撂荒地,发展麻竹种植富了百姓“钱袋子”。那么刚毕业没啥经验的我,又能为当地百姓带来什么?
正苦于毫无头绪,在永福县“银青纽带”帮带活动中,我结识了帮带导师黄泽治。黄老师退休前曾任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有这样乡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大佬”当师傅,我这个刚进入社会“大熔炉”的新手,像个“小尾巴”似的随时请教。
黄老师却笑着提醒我不要操之过急:“要学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如果连百姓缺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帮村里办好实事呢。”在基层多年,他认为“基层工作关键一点要‘有心’。”何为“有心”?和村干部一同参与村级事务、一同参加组织生活、一同开展扶弱助困,“答案就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一次党课上,有老党员发言:“你们也要让更多年轻党员积极参会,不能老是我们年纪大的来。”这句话,我记在心里。村里的党员结构趋于老龄化,流动党员较多,平常的组织生活中,留守的老党员往往充当出席者、记录者的角色,我揣摩要抓好年轻党员的“心”,先得把握年轻党员的“胃口”。
结合村里的现状分析,一方面,现有组织生活多数以开会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缺乏互动性。只有不断创新形式,提升组织生活吸引力,让组织生活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另一方面,龙溪村正积极探索着通过融合“九曲龙溪田园综合体项目”、乡村风貌提升环节,将其中一个自然屯下坪屯,打造成具有桂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如何借助现有资源添砖加瓦,让龙溪村党员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生产生活水平再上台阶?
根据“银青纽带”活动帮带要求,黄老师常常一线指导,他认可我发现的这一问题,“其实,如何提高党员积极性是许多基层党组织共同的难题,你是否要先辩证地思考这件事?”
我试着给出答案:先把活动搞丰富,比如现在流行的沉浸式体验,在游中学、在学中乐,用优质的内容和新颖的方式吸引年轻人,为党员打造全天候的教育新阵地。
在老师的沟通帮助下,原来埋在心里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了。我主动协助乡里,参与谋划党建主题广场的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一个集政治、教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主题广场开工建设。
龙溪村选择在原有讲习广场的基础上,配套增设学习区域、重温入党誓词区域、“党课开讲啦”区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专栏等,为党员群众提供了学习阵地。同时,通过优化广场周边的公共配套设施,打造“龙溪拾光”休闲营地、百姓大舞台、儿童游乐场等集体经济项目,让党员和群众在学习之余,有一个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实现了党员教育由室内向室外动态延伸,教育模式也由封闭向对外开放突破性转变。
春去秋来,到村工作正满一年,我写在日记本上的诗句,也改成了“四时相催迫,奋斗正当时”。
身到心到方能见微知著
永福县发挥退休老干部优势,探索实施“银青纽带”帮带活动,为年轻选调生健康成长搭台引路,刚退休不到半年的我,受邀担任卢文静的“银龄”导师。
小卢大学毕业不久,对农村完全陌生,她满怀激情地向我请教,我也乐于将工作中积累的“锦囊妙计”倾囊相授。但我这个导师该怎么当呢,我琢磨着,从心里装着知识的学生,到心里装着村民的干部,两者之间最大的转变,莫过于“心”的改变。
党员大会、党员活动,这些事年年在做,如何在常规性动作中找到创新的“苗头”?不仅要“人到”“身到”,关键要能“心到”。有心就能发现问题,有心就能设法解决问题,有心就能事无巨细为群众做实事。
恰巧小卢服务的广福乡龙溪村,也是我战斗过的地方。小卢从95后的视角,提出了她们这一代人对乡村振兴的所思所想:“黄老师,村里现在搞休闲营地,怎么样才能做好宣传打出品牌?”“老师,今天去入户宣传反诈骗政策,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沟通?”“最近好多村都搞起了直播经济,效益不错,龙溪麻竹笋也可以尝试吗?”有问必有答,结合村情村貌,我常常带着小卢在田间地头项目现场逐一剖析,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处成了忘年交。县里老年大学开学不久后,我又带着一群老年大学同学来到小卢所在的龙溪村,在村史馆里探究退休干部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小卢在旁边边听边记,连呼“学到了”。
党建广场、军事体验馆、龙溪拾光休闲营地……龙溪村不断更新着配套,我和小卢都由衷欣喜。观察、提问、思考、解题、实践,从一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为群众考虑的小村干,小卢彻底转变了角色,在项目建设中融入、发光,作为师傅,我倍感欣慰。
9月教师节,小卢寄来贺卡,上面写道,“传灯之恩何舍忘,唯望灯灯相继之”。想起第一次见面,我用日记本做见面礼,还叮嘱她:“村里遇到的人或事,不论好坏,每天记录思考,最重要是要有思考,莫要荒废在村岁月。”
通过“银青纽带”帮带活动,我深感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批像小卢这样充满热情的“愣头青”奉献青春,也需要我们这样的退休不褪色、熟悉乡村、热爱乡村的“老黄牛”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