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映古,文化焕新。为进一步追寻琉璃文化的前世今生,江南大学商学院“碧色琉光博山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前往淄博市博山区颜神古镇前往调研考察,走进琉璃的前世今生,探寻那份跨越千年的璀璨传奇。
图为实践队员在颜神古镇合影
神颜兴衰,千年回响
这里有唐宋窑火,生生不息;这里有陶釉琉彩,尽显璀璨。博山古称“颜神镇”,与景芝、兰陵并称为齐鲁三大古镇。颜神古镇所在的古窑村包含四个村落,自古便被冠以“窑镇”之名,是博山传统陶瓷产业的标志地带,也是中国陶璃产业不朽的历史守望者和发展见证者,经历过辉煌,也曾一度落寞破败。
追溯至北宋时期,古镇当地的百姓便以烧制陶瓷为业,不仅形成了以陶瓷作坊为核心的集镇,更因地制宜,将陶瓷辅材用于建筑,形成了古镇独一无二的街巷与屋舍建筑风情。至十九世纪中叶,颜神之名已响彻四海,成为海外人士心驰神往的陶瓷圣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是迎来了陶瓷产业的春天,拥有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山东博山陶瓷厂,引领全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制陶,烟囱、陶窑成为这里典型又特殊的风景。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陶琉产业从手工制作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昔日繁忙的作坊与古窑逐渐沉寂,多家工厂面临没落破产,当地百姓陆续搬走,留下空宅老屋。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颇为冷清,古镇及周边废弃古圆窑13座、关停陶琉企业厂房5000平方米,老旧居民住房350余套。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古窑
旧梦轻扬,新颜盛放
随着时代的更迭,颜神古镇的生产布局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态势,生产规模持续扩张。然而,古镇的传统生产空间依旧保持着其本质特征,沿袭着古老的劳作模式,呈现出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相结合的独特聚落空间布局形态。
2022年,颜神古镇迎来了它的复兴序曲——众多原住民回归故里,他们在修缮一新的旧宅与旧厂房内,设立了琉璃、皮雕、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工作室,为古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次年,“中国石榴王(琉璃)”之誉的宋苗大师,于古镇一隅筑起了自己的琉璃殿堂,不仅展销着匠心独运的佳作,更敞开了体验之门,让游客们亲手触摸琉璃的温润,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技艺传承,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探访者。与此同时,一群怀揣梦想的“00后”青年,为古镇注入了无限的青春活力与创新思维,不断推动古镇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借助13座古窑、老厂房及传统历史街区的华丽转身,颜神古镇在新业态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时尚的酒吧、色彩斑斓的街区、设计感十足的民宿,以及以陶琉文化为灵魂的青少年艺术教育基地,共同绘制了一幅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新业态与老手艺交相辉映,新思维在老物件上绽放异彩,年轻的力量与古老的文化脉络交织共生,颜神古镇在时间的长河中,以一种温婉而坚韧的姿态,于古朴的舞台上绽放新芽,让历史的遗珍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续写着属于它的不朽传奇。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感受琉璃之美
颜神涅槃,绘梦苍穹
清风徐来,初夏的微风携着几缕凉意与花之芬芳,悄然掠过树梢,也吹进了树下琉璃工作室。此地,光影交错,琉璃光华流转,色彩斑斓而不失清雅。
午后阳光斑驳,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地踏入这片艺术的殿堂。在琉璃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首先遨游于琉璃制作的理论海洋,从每一把工具的精妙运用,到火候的微妙调控,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与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实践之路从非坦途。当队员们亲手体验后,方知其中艰辛。琉璃在高温下犹如灵动的精灵,既需匠人之心细致入微的引导,又需精准无误的掌控。在师傅手中,琉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心所欲地幻化出万千形态;而队员们初尝此道,却常感力不从心,眼中紧锁那跳跃的火光,生怕一丝不慎便会让心血付诸东流。
琉璃在高温下的每一次舞动,都仿佛是非遗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一次重生,每一次的熔炼与塑造,都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对未来可能的勇敢探索。非遗体验,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将古老的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的心灵紧密相连,让琉璃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这片充满创意与灵感的天地里,小朋友们以稚嫩而好奇的目光探索着未知,年轻人的双手则亲自触摸历史,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他们,正是琉璃艺术未来传承的希望之光。
清风依旧,花香满径。非遗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源远流长,得到了新生。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琉璃师傅讲解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琉璃制作
琉璃轻吟,古韵今风交织梦;文化长河,悠悠岁月续华章。置身于颜神古镇的青砖黑瓦之中,我们看到琉璃从火光中走来,显出温润的光晕,那是中华文化的璀璨辉煌;我们仿佛能听见先贤的低语,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能在现代的阳光下,见证文化的创新与繁荣。我们并肩漫步在这绚烂的文化长廊,不断尝试与创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河流注入新的活力与色彩。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珍视这份跨越千年的馈赠;以创造之手,续写文化长河的华章;以传承之志,守护民族灵魂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