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街上人群来来往往,远方传来颇具陕北特色的说书声,偶尔有几声蝉鸣作伴,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宁静。
7月16日,“非遗‘老曲艺’,乡村‘新动能’”红凤暑期实践团来到了延安开始探寻非遗说书的魅力,从1938街头到延长曲艺馆,从民俗博物馆到豆腐小镇,烈日炎炎下寻寻觅觅,只为挖掘出那些延安人背后的故事。
习一曲古调,传千年经典
“根据传说记载,在周朝时期,有一位走投无路的盲人想要跳河自杀,在这时一个大蝎子用它的尾巴将他勾上来救出河岸,然后蝎子摇身一变变成了曲颈琵琶以此来鼓励他好好生活。”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与学习的过程中,前人的这种遇到问题与困难不放弃的精神也融入在现如今的作品当中。
延长的曲颈琵琶是陕北说书最古老的形式,而到如今虽然学习曲径琵琶的人数在不断地减少,但这些非遗文化仍然是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宝物,是中华民族的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热爱曲颈琵琶,在延长文化馆中,成立了一个公益培训班,虽然这里的学员们年龄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因为对于曲径琵琶的喜爱而相聚。也正如刘忠元老师所说的那样“只要能培育出一个陕北说书传承人,这个传习班就算成功了。”这些年轻的学子也将会为陕北说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新一曲古书,助百分活力
漫步在陕北说书馆,轻拨三弦,优美的曲调声便传入耳中,这是来自声音的独特碰撞,令无数的游客沉浸在这场声音的旅行。那承载着太多回忆的历史资料是一代代陕北说书人传承的故事,在这一路上并非全然顺遂,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陕北说书的独特魅力,他们在稳中求变。
就像刘元龙老师将反诈骗知识融入陕北说书中,在向大众普及陕北说书的同时又提高了大众的反诈骗能力,让陕北说书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次调研的时候,刘元龙老师根据团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宗旨进行现场创作,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了刘老师的深厚功底,也感受到了陕北说书即兴创作的魅力。
亦或是在这次调研之行中,团队与乔仰文老师关于陕北说书文创的碰撞:保留陕北说书的三弦外观,而当打开琴头时,原本的三弦又变成了u盘……这些都在为陕北说书的传承提供新的宣传途径,让更多人深入走进陕北说书,走进这陕北地区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陕北说书并非是一尘不变的,需要传承人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就像乔仰文老师所说的那样“陕北说书是存在着母题的,但是不同的人会根据相同的故事创作出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故事的内涵。”故而如何让陕北说书结合新时代背景创作,如何创作出更符合当下受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去不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