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院“拾遗”志愿服务队于7月29日启程成希创新工作室,了解和学习有关通山木雕雕刻技术,落实教育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有关教学精神,让古朴与独属于新时代青年所特有的活力相交融。
通山木雕能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沉淀下来的古朴韵味,更是在于它能够雕琢人心、沉静脾性,让久居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城市人,就好比我们这样一群被学业鞭促的大学生或是社会各阶层被生活驱使的打工人等群体能够聆听心声,感受心灵的平和瞬间。
迎着朝阳,感受着早市的热闹,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赶上了前往畈中村的公交车,此时我的心里是既轻松又兴奋。在到达成希创新工作室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通山木雕传承人成希老师,在他的简单欢迎仪式之后我们便分成两排坐在一张长条木桌上认真聆听成希老师讲述有关通山木雕的悠久历史并欣赏多件做工精美细致的木雕成品。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雕刻艺术品,当时我的心里除了震惊还有各种道不明的激动,或许现在我可以理解为:在通山木雕技法辅助下独立雕刻一件成熟的雕刻品。或许这个想法是那么荒诞,但确实是那样的信念激励我坚持接下来的不容易。
图为传承者成希老师为实践队讲授通山木雕悠久历史。通讯员 谭子露 摄
图为传承者成希老师为实践队展示透雕成品。通讯员 谭子露 摄
在正式雕刻之前,由传承人成希的弟子郑周正老师为我们展示如何依据图案轮廓选用合适的刻刀去雕刻作品,看着那流畅且轻松的雕刻过程,我当时除了惊叹之外还附加着亲自动手的冲动。得偿所愿之时我正坐在木桌旁左手持着刻刀,右手挥舞着棒槌以及汗流浃背,因为此时烈日炎炎气温直逼四十度且我被安排的位置特殊——没有电风扇以及前门穿堂风。但或许是当时我太沉浸于雕刻作品而忽视当时环境的艰苦,虽然我的技法并没有像郑周正老师那般轻松流畅,但仍是怀有一腔热情,或许这就是青春的魅力、木雕的魔力。
实际上对于初学者来说,缺乏力度以及刻刀方向的把控和经验的积累,自如雕刻作品这是极具高难度的,故而初学者更需沉心静气、摒除多于杂念来深入感受每一刀的角度、每一锤的力度,多多积累经验。对于像我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较为浮躁以及注意力极易分散的群体来说,确实可以将练习通山木雕当成一种平静灵魂、聆听心声的有效方法。沉的下心却并不意味着可以雕刻出成熟的作品。事实上,在雕刻之初我便错了。在讲授雕刻方法的时候有强调图案层次的雕刻,或许是缺乏悟性,致使我的作品多了一道瑕疵,直至后续在成希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免冠残废品之名。
在那之后,我秉持着谦虚恭谨的态度认真按照成希老师的教导仔细雕刻打磨我的作品,结果差强人意,因为它是有瑕疵的。“作品含有瑕疵,这是初学者的常态,这也才能证明你真的来过并留下了属于你的痕迹。”这是郑周正老师说的话。确实是这样,因为有了瑕疵,这才能证明我来过以及我认真参与了我的作品雕刻流程,这样才更具有独特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像是机器雕刻似的。我们是人,所以才能不断自我成长,纠正先前犯下的错误。
图为传承者成希老师为实践队修正作品。通讯员 牛琪 摄
成希老师在八岁时便接触通山木雕,这一坚持直到现在仍未改变并积累了一身经验,荣获国际国内各大荣誉,成就“荆楚工匠”荣誉称号。反观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或许只有坚持才会有回报,纵使过程坎坷,但是坚持总是会有所收获的。所以啊,星光不负赶路人,愿你我在日后生活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负青春亦不负韶华。
图为实践队成员修正的雕刻作品之一。通讯员 谭子露 摄
通讯员 谭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