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精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驻咸宁分队于7月31日在领队的带领下再次前往成希创新工作室拉开实践队成员独立雕刻独印章的序幕,同时进一步了解实践队成员近段的学习成果,守护非遗文化。
迎着山区清晨特有的水汽,实践队抵达目的地后,由成希老师向分队队长确认将要雕刻的字体后开始了准备工作。在成希老师贴线稿之际,与成希老师的沉静不同,我一度沉浸于我将拥有一枚大师雕刻的精致刻章的欢快之中。然而,那枚印章却是我亲手为其赋予生命,虽未达到大师的水准,却也凝聚了我的心血。
图为成希老师为实践队队员处理线稿。通讯员 秦磊 摄
在刚开始收到实践队成员需凭一己之力雕刻印章这一消息的瞬间,我无比震惊且呆若木鸡。对于刚接触并学习通山木雕不到五天时间的新手来说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但随后我的心中无比亢奋,隐隐期待自己能够成功雕刻出精美作品,展现自己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的决心。在观摩成希老师的示范后,我便迫不及待以刀代笔,以木为纸,雕刻印章。
图为成希老师为实践队展示雕刻阴刻。通讯员 聂昱萌 摄
虽然最终成品得到了成希老师的赞赏,但这小小成功也确实是建立在廖数坎坷上。因印章线稿覆盖的木材面积较小,在雕刻时对雕刻者力度以及刻刀方向熟练度要求极高而实践队成员资历较浅,雕刻经验积累欠缺故而或多或少会冲出雕刻平面留下“光辉印记”。在雕刻过程中,我犯了些许错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力度把控的缺乏而导致印章边缘沿着木料纹理而裂开了一条浅浅裂纹,而后通过磨砂抛光等操作也未能挽救。虽常被队友戏称“大师”,我却深知自己的技艺尚显稚嫩,仍需不断磨砺。这枚阴刻印章便是“铁证”,虽不完美,却也独树一帜,它不仅是纪念品,更是我成长路上的独特印记,它见证了我从青涩到半成熟的蜕变。
此次雕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坚韧与执着。要想雕刻出成熟的作品,达到成希或者是郑周正两位老师的雕刻水平,挺膺传承通山木雕技法,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观摩,更是需要加强木雕日常练习,更遑论成希以及郑周正两位老师能够在雕刻时如鱼得水,技法炉火纯青不仅仅只是依靠天赋,更多的是勤于耕耘,善于钻研。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还应积极调整心态,敢于试错,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虚心向两位老师求教,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寻那披着薄纱却令人心生向往的彼岸,即使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但心怀理想又何惧惊涛巨浪,信念的力量会抚慰我们的伤痕,成为我们的勋章。通山木雕,如同一首未完的诗,等待着更多的探索与解读,青年人的挺膺担当终将会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印章之一。通讯员 谭子露 摄
通讯员 谭子露